3777金沙娱场城(中国)有限公司 - 百度百科

回望青村零号基地|对话方舱医院建设者

更新时间:2022/7/13 21:09:14      阅读:

  有这么一群人,他们舍小家顾大家,在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、冲锋在前;有这么一群人,他们不计较个人利益,突破身体极限,为战胜疫情默默付出着;有这么一群人,他们虽无金刚之躯,却用坚实的脊梁撑起了守护上海疫情防控的“生命方舟”。

建设者访谈录

  4月14日,历时15天建设的青村零号基地方舱医院顺利交付。该项目总建筑面积31383平方米,共11层楼,设置50套医护脱区和独立发热隔离区,可安置病患2913人。其中,方舱医院二期A5楼、三期A1A2A3楼由3777金沙娱场城建设实施。

  为了解更多关于青村零号基地方舱医院建设过程中的细节,小编采访了3777金沙娱场城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朱文忠。连续15天,他每天都在青村零号基地方舱医院项目工地与其他管理人员、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工作。

QUESTION 1

  小编:最近“勇者”这个词越来越被大家所提及,人民日报也提到:“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,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。”那么您是怎样理解“勇者”这个词的?

  朱文忠:2020年春逆行武汉的人可为勇者,2022年上海抗疫一线的人应是勇者。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,人民和党需要我们的地方,就是我们战斗的地方。奉贤的零号基地工程(其实就是方舱医院)是我区抗疫最前线之一。其工程一期启用之日就是二期进场之日,二期启用之期就是三期开建之期,一二三期距离甚近,最近处不到30米。一个电话、一张工作证、一个口罩、一床被褥、一份盒饭、一张草图……50多个管理人员、830多个工人,一个现场指挥部,15个日日夜夜,24小时不间断施工。

(右:3777金沙娱场城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黄联锋 ,左:朱文忠)

QUESTION 2

  小编:接到任务后,您是怎么想的?动身前往零号基地项目现场,有没有害怕或是顾虑?

  朱文忠:说不害怕、不担心,其实是假的。我们也是凡人,但我们更是共产党员、是国企的干部职工。无谋冲动是憨憨,谋定而动者是真正的勇者。项目现场指挥部不断完善防疫预案和方案,准备大量物资并分发,积极做好工人教育,加大项目现场检查等是工程建设的胆气保证。我们也有胆怯退缩的时候。二期即将结束、三期任务下达之时,现场项目部和工人都动摇了。但我们连夜召开会议,统一思想、下定决心,会议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半。

QUESTION 3

  小编:进入青村零号基地方舱医院项目工地工作后与想象的有什么不同?

  朱文忠:在这个不按天算,只按时辰计算的工程中,平时不是难点的事情,都成了困难。物资采购、加工、运输、安装,农民工的招用,工序安排,安全防疫,品质保证,进度推进……

QUESTION 4

  小编: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?又是怎样凝聚人心的呢?

  朱文忠:集团两位主要领导、两位副总经理(其实已经是疫情下能出征的所有领导),集团总工程师,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施工负责人全部驻扎现场。领导与项目部、与施工人员戴同样的口罩、吃同样的盒饭、睡同一幢楼、同样的大统间、在同样的作业空间中检查推进项目等等,为鼓舞士气、稳定军心起到了莫大作用。

QUESTION 5

  小编:是什么能让我们取得最终的胜利?有哪些人和事让您最为感动呢?

  朱文忠:没有其他奥秘,唯有“坚持”两个字。建安公司项目经理金忠林,应区重大办召唤,从3月28日起带队帮助一期项目建设,一开始连续五天只睡两三个小时,后来每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,整整坚持了16天;副总经理冯波4月6日接到命令到现场后持续指挥作战50多个小时,没有打过一个瞌睡;总经理朱强与施工管理人员同吃同住15个日夜,平均每天只睡不到三小时,最长一次同样50多小时没合过眼;项目经理陈硕咽喉出血、痔疮发作仍坚持协调设计单位。因过度疲劳,3777金沙娱场城董事长喉咙沙哑、牙痛了;我自己也旧疾发作了;两位副总也有这样那样的疼痛。其他还有项目部的吴浩、王雨杰、张志坚、许嘉伟、李孙超、刘一雷、王强…...他们有的是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,有的是中途应召而来。没有热水洗澡,就臭一点吧;没有时间睡觉,就喝红牛、牛奶提神;没能回去照顾家人,就抽空聊上两句,还要隐瞒建设方舱的事实,我们和工人们一起咬紧牙关,坚持再坚持。我们坚信,坚持就是胜利,坚持才能胜利!

致敬建设者

  自收到援建任务那一刻,这群“奉发人”便披上铠甲,顶着巨大压力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,毅然“逆行而上”。他们不讲条件、不计代价、不论得失,用奋斗与汗水,用担当与守护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,每个人都堪称“勇士”!

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

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“冲锋战士”

(建安公司党支部副书记、总经理朱强)

  不到凌晨4点,朱强就已经惊醒两次了,施工现场的情况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,他立刻从窄小的行军床上起来,简单洗漱一番后就去现场查看情况,一层层爬上11楼检查各个细节,“10层马桶底座没打硅胶”“饮水机电线务必尽快固定好”,不一会,微信群又被“刷屏”了。

  3月31日,朱强担任奉贤区青村零号基地方舱医院二期A5楼的项目负责人。他连夜紧急动员组建项目团队,带领团队和工人同吃同住在现场。他每天穿梭于施工现场,指导具体工作开展,查找制约进度的短板,协调解决难点问题,带领团队复盘进度、细化后续任务,每每忙完已是凌晨两三点。

  “他的的脚下似乎踩着‘风火轮’,在现场穿梭的脚步从未停歇。”面临着建设中各方面的新挑战和新风险,朱强不畏艰险、迎难而上,带领着团队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。他在把控大局的同时注重对细节的管理。“如果是你们的亲人住进来了,在这样一个夏天像蒸笼的环境里,还会觉得装窗帘是多余的吗?”这句感同身受的话,深深印刻在了大家的心里,即使设计没有要求,朱强也会在保证安全和工期的前提下提升对医患的人文关怀。

  二期交付后,院方要求要在一脱、二脱区内多增设一个通道,而此时病人已经入住。看着工人踌躇不前,朱强直接搬起材料,“放心,我带领着你们一起进去。”说完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走了进去。他带领着团队和工人们一起用砖头铺垫低洼处,用发泡胶将集装箱拼缝处堵塞密实。就这样连续作业好几个小时,即使已经深夜,肚子饿得不行,依旧努力坚持着,直到最后身上沾满了灰尘,双腿无力发麻。

  十几天下来,朱强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,眼角的皱纹也加深了,但他毫不在意,并自豪地说:“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凭着一股冲劲,顺利完成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,大家都是最优秀的!”

父子同心齐挥剑 众人逆行胜可期

(集团安全部经理王国友、市政公路公司职员方立凌)

  “老伴儿,我去零号基地支援了,照顾好老人。”“好的,保护好自己。”

  “老妈,我去支援零号基地了,照顾好爷爷奶奶。”“好的,你也要保护好自己。”

  两段对话,两个身影,他俩毅然决然地走入青村零号基地,支援方舱医院建设。他俩,一个是集团安全部经理,负责零号基地工程的防疫及施工安全的任务,一个是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支援零号基地的志愿者,他们是同事,是父子兵,他们有着同一个名字——奉发人。

  凌晨五点,一个个急促的电话声响起,伴随着一声声洪亮的回应。“好的,我已经和核酸检测单位联系好了,他们六点就到,让各班组长清点好自己的人手,等待通知。还有,时刻提醒干活的弟兄们保护好自己,穿戴好防护装备,注意施工安全。”“儿子,我们走,等会儿就要做核酸检测了,提前做好准备。”零号基地内有一千五百多名工人正在场内施工,做好防疫工作,每日核酸检测是重中之重。王国友同志一面关注着施工现场防疫工作的情况,一面担心着现场施工安全情况,巴不得自己可以有个分身。

  凌晨六点,工人们有序下楼,在临时核酸检测点排队做核算。“所有人不要摘下口罩,排好队,注意间隔,将二维码提前准备好,有困难的可以找志愿者帮忙登记。”方立凌一遍又一遍地喊着,声音逐渐嘶哑,却依旧响亮。面对一千五百名工人,方立凌与其他志愿者们没有退缩,在零号基地建设过程中,日复一日地站立着,叫喊着。

  王国友父子的身影是零号基地援建者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更是众多奉发逆行者的缩影。

用自己的坚守,换来更多人的团圆

(建安公司支部委员、副总经理冯波)

  “姑娘,爸爸不回去了,要去支援另一个地方,爸爸妈妈都不在,一定照顾好自己。”4月6日零点,冯波刚刚结束一个隔离点改造任务,还未踏进家门就被紧急通知支援青村方舱医院,本该回家与女儿团圆的他再次奔赴在抗疫前线。

  冯波不舍昼夜地坚守在工地现场,紧急协调物资采购、储备和分配,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和质量,把细节落实到工程的每一个地方,尽可能给医患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。“包边做得太粗糙了,很容易刮伤手。”“拼缝处密封好后记得检查,避免被污染的空气外泄。”“面盆的水龙头出水太小,检查下原因。”他亲自把关每一处细节,灰尘、密封胶把他的手指和衣服染上了颜色,有时还会被角落看不到的尖锐物划伤。手上的疤痕和泛黄的衣领背后,都是一次次对项目安全与质量的保障与提升。

  面对工作,冯波恪尽职守、任劳任怨,可谓无愧于心。但面对女儿,他却心怀愧疚。冯波的妻子是一名医疗工作者,自4月1日起就进驻集中隔离点,夫妻各自奔忙在自己的岗位上,留下13岁的女儿独自在家,无人照料。“爸妈放心,我已经长大了,不用担心,能照顾好自己。”“在家好好上网课”“下楼做核酸一定记得带钥匙”......听到女儿安慰的话,冯波内心的焦灼与不安逐渐缓和,他要将把心中的愧疚化为工作的动力,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,“希望我在一线的坚守,可以换来更多家庭的团圆。”

主动请缨,奔赴下一个“战场”

(建安公司见习副总吴浩)

  作为奉贤区青村零号基地方舱医院二期、三期的项目经理,吴浩一刻都不敢松懈,落实各项工作任务,严格把控施工进度、质量和安全,与重大办、院方、设计、物业等单位沟通协调......现场到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。

  吴浩每天都是第一个出现在现场,最后一个离开。“货到了,来签收。”天还没亮,吴浩的手机又响了,他立即冲下楼安排卸货的事宜。“材料到现场了,过来一批人拿推车赶紧卸货!”“又到了一批,加快人手,快!”吴浩指挥着大家卸货、盘点和分配,等到最后一批材料被搬运进现场,午饭都已经凉了。

  4月13日,部分方舱建设工人返回项目部实行闭环管理,当晚其中一名工人核酸检测异常,得知情况的吴浩内心十分煎熬,他虽然恨不得现在就回去抱一抱他的“小棉袄”们,但是疫情依旧严峻复杂,他深知现在还不是回家的时候。第二天,吴浩主动请缨,拖着疲惫的身躯赶赴下一个“战场”。他驻扎在项目部,开展网格化管理,做细做实重点人员管控工作,并着力安抚好工人的情绪。

  疫情何时结束,他不清楚。他唯一清楚的是,只要集团公司需要,他就会马上响应,并一直坚持下去......

只要还能坚持,我就会坚守到最后一刻

(建安公司项目经理陈硕)

  “你别去了,好好休息。”“只要还能坚持,我就会坚守到最后一刻。”陈硕不顾大家的劝说从床上硬爬起来,揉了揉发胀的脑袋,摇摇晃晃地爬上了楼梯,这条路他再熟悉不过了。

  来到奉贤区青村零号基地方舱医院的第一天,作为技术员的陈硕就遇到了个大难题:设计因为忙着做三期的方案没有精力改图纸,从而导致现场施工难以推进。陈硕深知一分一秒对于方舱建设意味着什么,因此有着四年结构工程师经验的他主动承担了修改图纸这项工作。

  对接设计、技术交底、监督现场施工、协助工程量统计和材料采购......陈硕24小时不停连轴转,半天下来就已经三万步了。凌晨2点,陈硕在办公区用电脑进行工程算量,他硬撑着正在打架的眼皮,只为能够协助好第二天的材料采购工作。直到最后一处计算好,电脑合上,脑袋熬不住,一点点的低下,不知不觉地在屏幕前睡着了。

  “一米四的板子要装在这里。”陈硕本身话不多,但在现场,他扯着嗓子反复在和工人沟通施工细节,解答工人的疑惑。连续7天的高强度工作,陈硕从嗓子嘶哑转变到声带充血,连咽口水都疼痛不已,更别提喝水吃饭了。但他还是坚持爬11层楼4遍了,只为能够多看几遍现场,为项目的进展贡献出最大的力量。凌晨2点,刚看完现场的陈硕只觉视线模糊,天旋地转,支撑不住蹲在一旁,脸色惨白的他随后被同事扶到了床上,被“强制”要求休息。但是陈硕仍心系现场情况,仅休息了一晚的他继续高强度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。

  即使到后面嗓子已经无法发声,他还在微信群里和大家交代工作,生怕因为自己而影响了施工的进度,直至交付前的最后一刻......

只要能让项目按实圆满结束,苦点累点都觉得值得

(集团安全部职员方佳宇)

  方佳宇是集团本部负责零号基地现场防疫工作的唯一90后。自奉贤区疫情形势逐渐严峻以来,方佳宇便参与了集团各个防疫应急工程的核酸检测安排和接洽工作,除了采样前的场地布置外,同时还兼顾着检测过程中的志愿者工作,维护现场秩序、辅助医护人员采样、清理采样后垃圾,都是他工作的一部分。为了节省资源,腾空床位,减少聚集,方佳宇每天晚上都选择在车里将就着睡一晚,他说:“我们小年轻身体好,只要能让项目按实圆满结束,苦点累点都觉得值得。”

完成了“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

(建安公司项目经理金忠林)

  金忠林是建安公司一名普通的项目经理,在每天休息不足3小时的高强度施工下,他的眼睛熬红了,声音嘶哑了,经过16天的与时间赛跑,完成了“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,确保方舱如期投入使用。

从无到有,成功完工

(城投公司弱电攻坚小队)

  4月8日下午,接到集团火线支援零号基地改造项目三期弱电智能化工程的命令,城投公司快速响应,当日即组建攻坚小队,前往方舱建设现场勘察。历经4天3夜的艰苦作战,2栋3区域共3万多平米改造项目全部弱电智能化建设工程从无到有成功完工。

火速集结,日夜奋战

(弘路公司驰援队)

   4月4日晚,为加快建设进度,弘路公司毅然拉出两组共15人的施工队伍急速驰援,一组负责现场搬运物资,另一组做好垃圾清运工作。自4月4日起,每天早上6点半到下午5点,晚上7点到12点,连续奋战,服从指挥,坚守一线,确保方舱按时交付使用。

  从一期项目建设的参与者,到二期项目建设的主力军,到三期项目建设的引领者,3777金沙娱场城发生了华丽的转变,我们总结吸取经验教训,建设了全市最具人文品质的方舱医院。我们派出了最高级别的指挥团队、组建了最能吃苦耐劳和勤奋的项目部、召集了最强捍最有组织力的施工作业队伍,完成了集中统一指挥、统一全区协调、统一物资采购、统一施工工序、统一作业指令……在保证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的前提下,三期项目的建设比区委区政府要求的提前一天完成。

目标所向、使命必达,这就是我们国企的担当

向所有勇敢的逆行者们致敬!